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国学文化 > 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国国学文化2024/11/1 10:14:27浏览次数:

极高明而道中庸

除了“难得糊涂”的是非不明,能够反映中国人处世之道的就是“中庸”了。“中庸”是儒家所推崇的一种境界,是一种“道”,而非“术”。 在儒家看来,“中庸”是个人的一种修养,是社会的一种和谐,而非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权)术”。 可是,受“阴阳”思维的影响,中国人总是很难将“道”和“术”分开。 于是,在中国人眼里,“中庸”除了用来修身养性以外,也变成了一种摆弄人际关系的处世之“术”。
“中庸”思想仍然是儒家对《周易》的发挥。 前面我们说过,同是面对“阴阳”,儒家和道家却做了截然不同的发挥。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阴阳之间的对立和转化;而孔子却是关注阴阳之间的平衡和稳定。 所谓“中”,在孔子看来是“当为矢着正也”①,就是箭射中靶心,达到正确的结果。 庸者,用也、常也。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以走极端为非也。 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正之道”。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把一切都说完了。 大到宇宙演化,小到人伦处世,最精妙的境界就是中庸。 如果深刻地领会了其中的精髓,就能做到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
在孔子眼里,“中庸”为天下之大道,既可修身,也能治国,更能处世。 处世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好平衡,做到“执中”、“用中”,使矛盾的双方维持在一种稳定状态,以免剧烈的质变所带来的灾难和失衡。“中庸”并不是主观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为矛盾着的“两端”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是消除不了、逃避不掉的。
而所谓的“中”也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才提出了“时中”的概念。《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宋代朱熹在注释“时中”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章句集注》)即是说,“中庸”,是因“时”而“中”,因“地”而“中”,而非简单、僵化的“中间地带”。 也正因为此,“中庸”才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正如《尚书》中所说的:“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曾国藩就是一个深谙“中庸之道”的儒者君子。 据说,曾国藩曾位高权重,趋炎附势的人很多,曾国藩对此总是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拍马而喜,也不因拍马过火而恼。 但是,曾国藩的一个手下对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拍马的官员狠狠地讽刺了一番。 曾国藩看过该批阅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种做法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 那么,他们必然也将想尽办法置你于死地。”
曾国藩的一番话让手下恍然大悟,甚至后怕得冷汗淋漓!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大,对方反馈给你的反作用力也会同样大!这个道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适用。 不去惹事,是非就会少了很多。如果经常处在主动的状态去指责人,那么你一定备受关注,并因此而成为众人指责与鞭挞的焦点。
但人在社会中,哪能不沾点是非呢? 何况也确实有很多可耻的作为应该被鄙视、被谴责。 这就需要我们用适可而止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了。 面对是非,维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场即可,无须强求对方完全臣服在自己的立场下。 因为人的视角与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一旦成型又很难改变。 因此,想要征服对方无异于要彻底动摇其信念根基。 人本来就是这个多元社会中的一员,所以,你没有必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好的诠释便是“知性好相处”。 对周围的人有个大概的印象与了解,及时调整自己与对方的人际关系,把握好自己对他们赞美与批评的心态,这才是我们应该修炼的情商。 曾国藩是深谙人情之道的高手,倘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倘若沉醉在拍马中,则又会让那些颇有见地的人才流失。 因此,曾国藩采用的是一种低调的冷处理方式:一边听着满耳朵的谄媚之词,一边心怀城府、头脑清醒地利用各种人才为自己效命,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媳与儿子在闺房吵架。 郭的儿媳是当朝公主,平时骄横跋扈,郭的儿子一怒之下冲老婆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是我爹爹不愿意做皇帝,你才成为今天的公主的!”公主一听,立即把这作为一条天大的欺君罪状告诉了皇帝。但皇帝只是微然一笑,说:“确实如此。没有郭子仪,我今天做不了皇帝,他说点私房话并没有欺君妄上。”
皇帝的话真是捻轻若重! 我为君、你为臣,我在主动地位执掌着天下苍生的性命,你处于被动地位臣服于我,任你私下说什么闺房气话,也不可能动摇我的君主地位。因此,皇帝一面承认的郭子仪的功劳,一面强调了自己的君王地位,可谓一箭双雕。 皇帝的话让郭子仪诚惶诚恐,连声谢罪。 作为一个君王,没有众人的辅助不可能坐稳帝王的位置。 但是,如果因为一点细小的风吹草动就以为臣子欺君妄上,那帝王的位置恐怕也不会牢固到哪儿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势人群的“中庸之道”关键在于充足的自信! 你有足够的自信维护自己的强势状态,那么那些无伤大雅的窃窃私语便大可一笑置之。 在不违反根本原则的情况下,给处在弱势状态的人一点发泄的空间,不仅不会动摇自己的强势地位,反而会因为以德服众而让人加倍服从。 换个方向来说,如果因为一点瑕疵而采用强制手段压制弱势,被逼到山穷水尽的人可能会为了生存而最后一搏,产生更大的冲突。
倘若身在强势,但却时刻担心失去强势的状态,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此时的强势只是表象,在心理上该强势已经转变成了弱势。 倘若以为身在强势而又一味专横,那么该强势也会因为弱势反抗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发生质的逆转,最终成为弱势。 而中庸之道则讲究退可守、进可攻,退而不发静观其变,进而适时因事利导,如此作为才能真正保持强势状态不被轻易动摇。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缓和矛盾。 在不违反个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它像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 它能摒弃太过极端的做法和太过偏激的思想,从而让我们少生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在可能的冲突中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及时保护好自己。 正是这种所谓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让我们在神鬼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左右逢源。这便是中庸之妙!
① (清)朱骏生:《说文通训定生》,中华书局,1984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