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国学文化 > “阴阳”思维与太极人生

“阴阳”思维与太极人生

中国国学文化2024/10/31 10:14:22浏览次数:

“阴阳”思维与太极人生

同西方的线性因果思维相比,中国传统的“阴阳”思维也许更能比较恰当地切入人生的问题。 人生不是直线的,而是各种问题、各种矛盾、各种冲突的纠结之地,是天使和魔鬼得以厮杀的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如何处理“进退”、“刚柔”、“取舍”、“祸福”、“生死”这些看似冲突实则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则是人生最需要解决的课题。
而我们的《周易》,一开始就以一种不同于西方人的方式对生命和人生进行了关照。别忘了,《周易》一开始就是用来预测吉凶、占卜人生的。“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易传·系辞》)虽然《周易》特别是《易经》里面有着很多关于“天人感应”的迷信内容,但抛开这些所谓的“糟粕”,拨开“算卦”的迷雾,我们还是会发现中国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出发点都是人生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生上。 惟有人生,才是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中国的文化如此,西方的文化也如此。 就《周易》而言,它关注的终极问题仍然是“观我生”、“观其生”。 《周易》把天地人的宇宙看作一个大的生命系统,正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谓之易”(《易传·系辞》)。 无论是天地万物,还是世俗人生,都是按照一个法则在运作,这个法则就是“易道”。 “易道”为一,却表现为三,即天道、地道和人道。 所以,人不离道,道也不离人,人能弘道,道也能弘人。 所谓天道,也必须借助人事来体现,而天文地理,又会对人生有所启迪。 这正是中国人“天人感应”的思维。 在我们的文化中,外在的天地万物好像不是外在于人的,相反,它正是人的参照之物。所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易道。 它就是宇宙这一大的生命系统的运作规律,无所不在,不仅体现在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中,更体现在俯仰进退的人生过程中。 正如《易经·系辞》中所说的:“夫易,广矣大矣! 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对《易经》而言,设卦观象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要“明吉凶”——人生之吉和人生之凶。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 太极本有而实无,其最终还要落实到“阴”和“阳”这两仪上。 阴阳的思维和观念不仅制约着远古的中国人如何去看待自然界、战争和人际关系,最终也规定着他们如何去看待自身。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谓道? 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天道如此,人道亦然。《黄帝内经》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意思是说,人的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而不能有所偏僻。那么人生的“无形”呢?人的意志、欲念,人的得失荣辱,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摸爬滚打,人的俯仰进退,仍然需要用“阴阳”的范畴加以规范,用“阴阳”的思维加以统观。
既然阴阳相克相生,互相依存,那么人生的得失、祸福也就是互相依存的。 正如老子所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道德经·五十八章》)既然阴阳彼此转化,生生不息,孔子才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慨叹。 既然阴和阳之间彼此纠缠,彼此渗透,而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才有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 既然阴阳协调才是机体有生命力的表现,那么,这种协调不仅要体现在人的身体上,还要落实到人的言行举止中,正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以说,“发乎情,止乎礼”才是最恰当的。 既然此消彼长是阴阳之间的运动模式,那么,人生的步伐也要踏准节奏,正所谓“相时而动,顺势而行”、“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以上所有的这些说法,归根到底还是来自“阴阳”思维,只不过是抓住了阴阳之间辩证运动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了发挥而已。 这种发挥,既是一种深化,同时也是一种片面化。 任何一种说法都不能囊括人生的所有的秘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出现。 人生本来就是神秘的,正如《周易》就是一个打不开的黑箱一样,人生的奥秘又有哪一种理论可以穷尽呢? 孔孟的“中庸”思想对人生的看法不能说不积极,但老庄的“齐物论”对人生的解读也不能说不洒脱。 但戏剧化的是,二者的言论恰恰是对立的,前者让我们在社会中实现人生,后者让我们回归“自然”,强调的是“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两个相反的理论在人生领域同样适用,可见人生之“荒诞”。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在人生领域,没有现成的知识,只有“随圆就圆、随方就方”的智慧。
可是今天, 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好像越来越远离这种最远古的智慧了。 归根到底,是线性思维盘踞了我们的头脑,脑子不会打弯了。 在“数字化生存”、“科学的人生”的呼声中,我们总想抓住一根现成的“稻草”来解决人生中的所有问题,总想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人生知识,结果恰恰相反,我们什么也没有抓住,到最后仍然是两手空空。
不相信,我们可以到市面上去看看那些所谓的人生哲学和成功学的书籍和著作,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关于人生的幸福,有人说要诚恳、有爱心,有人却说做人不能太老实,有人说要学会珍惜和感恩,有人却说幸福源于一颗善于遗忘的脑袋……那些教人成功的“秘笈”更是乱七八糟:有人说努力会成功,有人说要有意志,有人说要勤奋,有人说要养成好的习惯,有人说要把握细节,有人说要抓大放小……这些近乎矛盾的“人生哲学”和“成功道路”竟然并排出现在一个书架上,让人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幸福,怎么做才能成功。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我们已经遗忘了最远古的智慧。 我们的知识在进步,但好像智慧并没有前进多少。 谁也不敢说自己又发明了一种新智慧。结果我们古人的书读不懂了,看不明白了,剩下的惟有彷徨、茫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