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是什么意思
上-古文字通假字典
上
(陽禪shanɡ)或説讀為攘(陽日ranɡ)叠韻,日禪旁紐
子犯編鐘:“子(犯)及晉公(率)西之六亱(師)博(搏)伐楚(荆),孔休,大上楚刱(荆),喪氒(厥)亱(師),滅氒(厥)禹(渠)。”蔡哲茂《再論子範編鐘》上讀為攘。《國語·魯語下》:“大攘諸夏。”韋昭注:“攘,却也。”《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
尚通上-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尚通上
尚音shàng。尚和上,上古同属禅纽阳部,同音通假。尚的本义是增加。《说文》:“尚,曾也。”徐灏注笺:“曾犹重也,亦加也。”《广雅·释诂二》:“尚,加也。”通上,位置在高处。《说文》:“上,高也。”引申为超过,加。《墨子·非攻下》:“尚欲中(zhòng)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对上想要符合圣王的治国之道,对下要符合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中,符合。国家,诸侯与大夫的封地。)《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爱好仁德的人,不能超过他了。无以,不能。)《孟子·滕文公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好象是风,小人的德行好象是草。风加在草上,必倒。)
上通尚-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上通尚
上音shàng。上和尚上古同属禅纽阳部,同音通假。上的本义是位置在高处。《说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通尚,崇尚,尊崇。《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楚国人尊崇左,国君一定在左军之中;不要和楚王正面作战,暂且攻击他的右军。)《吕氏春秋·尽数》:“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如今,社会上的人崇尚占卜祈祷,因此疾病反而更增加了。卜筮,古人“卜”用龟甲,“筮”用蓍草,都是古人迷信用来占卜吉凶的。)《商君书·开塞》:“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因此贤人设立了公正的标准,提倡无私,而百姓就喜欢仁爱和睦了;在这个时候,任人唯亲被抛弃,崇敬贤人的风尚就树立了。设,此指提倡。说,同悦。第一个“亲”,动词,爱。)
上-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上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上-古代汉语字典
上shǎng
【释义】:
见“上”㈡。
上-古代汉语字典
上
【释义】:
㈠shàng ①位置在高处,与“下”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欧阳修《醉翁亭记》:“鸣声上下。”引申为时间、次序在前的。《墨子·七患》:“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齐桓:齐桓公。)又为久远。《吕氏春秋·荡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又引申为等级高,上等。《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战国策·齐策一》:“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②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不法:不效法。)特指天。古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③边,畔。《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海上有贤者狂矞。”④时,时候。《吕氏春秋·贵直》:“战斗之上,桴鼓方用。”(桴fú:鼓槌。)⑤由低处到高处。《庄子·逍遥游》:“我腾跃而上。”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自云间。”引申为送上,进献。《韩非子·内储说下》:“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宰人:掌饮食的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璧。”又引申为往,到……去。辛弃疾《山间竞传诸将有下棘寺者》:“去年骑鹤上扬州。”黄宗羲《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⑥崇尚。《韩子·忠孝》:“上法而不上贤。”《吕氏春秋·长见》:“尊贤上功。”
㈡shǎng ⑦上声,汉语四声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
【说明】“上”为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于长横(或曲线)之上画一短横,表示位置在上的意思。参附录三。
【辨析】上、尚。“上”指位置在上,“尚”指加在上面,但“上”用作动词,也指加于其上,如《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它们的崇尚、久远义,也是相同的,后来才有了明确分工。
上-常用古汉语字典
上shàng
【释义】:
[名]①位置在高处,上面。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炉,炉上有壶。苏轼《石钟山记》: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②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河水的边侧或一定的处所、范围。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袁枚《祭妹文》:堂上阿奶仗汝扶持。③上等。《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司马迁《毛遂自荐》:遂以为上客。④时间在前,先前。《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司马迁《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⑤专指国君或皇帝。司马迁《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司马光《训俭示康》: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⑥向上,对上。作状语。司马迁《鸿门宴》: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动]①向上,登上。《庄子·逍遥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②献上,奏上。《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全祖望《梅花岭记》: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③前往,去。屈原《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黄宗羲《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④施用,施加。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刚要上刑,不想大尹忽然一个头晕。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不上大夫。
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上shàng
【中古音】:
【上古音】:
時亮切
【通假字释义】:
禪漾開三(定陽) 高也。
【正字及释义】:
尚 shàng 時亮切 禪漾開三(定陽)
(一)表示祈使。
《詩·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即同,上入執宫功。
《詩·魏風·陟岵》: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二)崇尚。
《管子·牧民》: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聞一多云:尚與上通。〕
《管子·問》:授事以能,則人上功。〔許維遹云:上與尚同。〕
《商君書·開塞》:故興王有道,而持之異理。武王逆取而貴順,争天下而上讓,其取之以力,持之以義。
《荀子·議兵》:隆禮、效功,上也;重禄、貴節,次也;上功、賤節,下也。
《韓非子·十過》:鮑叔牙爲人,剛愎而上悍。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鹽鐵論·憂邊》:故聖人上賢不離古,順俗而不偏宜。〔吴樹平云:上同尚。〕
《漢書·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顔師古云:上謂崇尚也。〕
上-通假字小字典
上shàng
时亮切(禅漾开三) 禅阳平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说文通训定声》:“上,高也。……假借为尚。”
通“尚”shàng 时亮切(禅漾开三) 禅阳去 崇高,尊重;提倡。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韩非子·五蠹》)——崇尚德教还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崇尚农业,去除商业,使民众富裕起来。〔黔首:平民、百姓。 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黔首)。〕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那秦国是不要礼义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苏洵《心术》)——凡是用兵,要崇尚正义;不合正义的事,即使有利,也不要行动。
上1-常用字详解字典
上1shàng
指事,□,3画。①高处;较高的位置。与“下”相对高高在上1△向上1看|往上1走。②位置在高处上1部|上1游|上1体。③等级或品质高的上1等|上1品。④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1次|上1卷|上1半年△如上1。⑤旧时指皇帝上1谕△今上1。⑥由低处到高处上1山|上1楼。⑦到,去上1街|上1工厂。⑧向上级呈递上1书。⑨向前进天天向上1|大干快上1。⑩出场上1场。⑾增添;安装;涂;搽;登载上1水|上1货|上1药|上1报|上1账|上1颜色|上1刺刀|上1螺丝。⑿拧紧上1弦。⒀开始日常工作或学习上1班|上1课。⒁达到;够上1百人|上1年纪。⒂用在动词的前或后,表示趋向上1升|上1缴|上1进△爬上1山冈。⒃用在动词后,表示目的或动作的开始并继续锁上1|考上1|爱上1|喜欢上1。⒄用在名词后,表示事物的表面、方面或范围脸上1|墙上1|书上1|会上1|组织上1|事实上1。
上2-常用字详解字典
上2shǎng
又读shàng。上声,四声之一平上2去入。
〈辨〉上字的甲金文形体作一长横上加一短横,指示在上。六国古文改一短横为一长竖,呈⊥形。篆书形讹,楷书作上。
上-敦煌俗字典
上shàng
S.6981《辛酉至癸亥三年間靈修寺諸色斛斗入破曆計會》:“太子啟上聞。”
P.2524《語對》:“山上。”“北上。”
上-汉语字源字典
上shàng
甲 金 篆
上是一个指事字。甲骨文、金文的上字,是在一长横(或弧线)的上方加一短画,以表示位置在上的意思。所以,上的本义指高处、上面;引申指等级或品质在上的(即上等),如上级、上品;又指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如上册、上半年。上还可用作动词,有由低处向高处升登的意思,如上山、上楼;又有由此处向彼处前进的意思,如上街等。
上-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上shǎng
【释义】:
上声,古汉语四声中的第二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中的第三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另见shàng;shang。
上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上1shàng
【释义】:
①高处;较高的位置(跟“下”相对)上1有天,下有地|往上1走|高高在上1。→②处于高处的上1游|上1端|上1层|上1肢。③指君主、皇帝上1谕|皇上1|上1方宝剑。④指尊长或地位高的人上1行下效|长(zhǎng)上1|犯上1作乱。⑤时间或顺序在前的上1午|上1旬|上1半年|上1回上1册上1集。⑥等级或质量较高的上1级|上1将|上1品|上1等。→⑦从低处到高处;登上1山|上1楼上1台|逆流而上1。⑧向前进行迎着困难上1|一拥而上1。⑨呈献;奉上上1万言书|上1茶|上1菜|上1税|上1供。⑩向上上1进|上1缴|上1报中央|上1诉|上1涨。⑾去;往你上1哪儿?|上1天津|上1学校|上1街。⑿达到(一定的数量或程度)人均收入上1千元|不上1三年|上1了岁数|上1档次。⒀特指登台;出现在某些场合上1演|上1场|9号队员上1,4号下。→⑾增补;添加给机器上1油|上1货|上1煤|上1水|上1膘。⒂记载;登载上1了光荣榜他的事迹上1了报了|上1账。⒃安装上上1刺刀|子弹上1膛|上1玻璃|上1门窗。⒄拧紧上1发条|上1螺丝。⒅涂;抹上1漆|上1色(shǎi)|上1药。→⒆按规定的时间活动上1夜班|上1操|上1了两堂课。→⒇碰到;遭受上1圈套|上1当受骗。
上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上2shàng
【释义】:
我国民族音乐中传统的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相当于简谱的“1”。
另见shǎng;shang。
上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上1shɑng
【释义】:
又shàng用在某些动词后面。①表示动作由低处向高处的趋向飞上1蓝天|登上1顶峰|跨上1战马。→②表示动作达到一定数量每次回家最多住上1两三天|每天睡上1六七个小时就行了|还没说上1两句话就走了。〇③表示动作有了结果或达到了目标门关上1了|住上1了新房|泡上1一壶茶|戴上1手套|当上1了模范。〇④开始并继续下去,相当于“起来”大家又聊上1了|吃完饭就忙上1了|孩子们又闹腾上1了。
上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上2shɑng
【释义】:
用在某些名词后面。④表示在某一物体的顶部或表面 山上2|大门上2|炉台上2|脸上2。→②表示在某一事物范围以内会上2|课堂上2|书本上2|报纸上2。→③表示某一方面领导上2|理论上2|思想上2|实际上2。→④用在表示年龄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时候”他10岁上2到了北京|小李25岁上2结了婚。
另见shǎng;shàng。
上-汉字异读字典
上
㈠shàng ①位置在高处。《荀子·劝学》:“西方有木焉……生于高山之上。”②时间次第在前。如:上午、上册。③等级、质量较高。如:上层、上级、上品。④旧指尊长。如上谕。⑤登、上升。如:上楼、上山。⑥送上;进献。如:上书、上酒。⑦凌驾。《左传·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⑧增添;安装。如:上煤,上刺刀。⑨碰口。如:上钩。⑩前往。如:上街。⑾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或参加。如:上班。⑿指行动的趋向或达成。如:爬上山顶、考上大学。⒀指方面。如:领导上。⒁指时间、处所、范围。如:早上、身上,课堂上。⒂通“尚”。崇尚,尊重。《史记·秦始皇本纪》:“尚农除末。黔首是富。”⒃乐谱符号,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⒄姓。汉代有上雄。
㈡shǎng 〔专〕汉语声调之一,即上声。
上-金瓶梅字典
上
shàng 《广韵》:登也,升也。时掌切 宕开三上养禅《广韵》:君也,犹天子也。 时亮切 宕开三去漾禅
①方位词,同今“上”。 把衣服脱了,搭在椅子上。(五二6下7)
②动词,同今“上”。 拿上三碗面来。(五二6下1)
③到,去。替他上东京打点。(二五7上1)你老人家上门儿怪人家就是,虽不稀罕他的,也略坐坐儿。(三七2下5)
④达到(数目)。 手里现银子,他也有上千两。(七1下10)这娘子今年不上二十五六岁。(七2上2)
(又讹成:土、正)
上-历代避讳字汇典
上shàng
(一)
见“114、大”条。
(二)
唐丞相姑臧公李蔚,祖名上公。
关于偏嫌“尚”;
《桂苑丛谈》云:咸通中,丞相姑臧公镇淮海,以其郡无胜游之地,命于戏马亭西连玉钩斜道,开辟池沼,构葺亭台。“公构池亭毕,未有名,因名‘赏心’。诸从事以公近讳,——盖‘赏’字有‘尚’也——公曰:‘宣父言征不言在,言在不言征。(1)且非内官宫妾,何避其疑哉?’遂不改作。”《汇考》卷三七云:“‘尚’、‘上’字通,故诸从事以此谄之。”
(三)
《容斋续笔》卷四云:宋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上”为名字。于是“卫上达赐名仲达”。
上-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